【长推】专访 Pantera:花 12.5 亿美元做「Solana 币股」的背后逻辑

BGB今天4阅读0评论

Chainfeeds 导读:

在 Pantera 合伙人 Cosmo Jiang 看来,「加密财库公司」的兴起,并不是一场炒作,而是一种新的金融组织结构的诞生。

文章来源:

文章作者:

BlockBeats

观点:

Cosmo Jiang:我们最早开始布局这个策略的时候,其实完全是一个非共识的押注(non-consensus bet)。我们当时接到不少类似项目的 pitch,但一直没完全理解到它的意义,直到遇到 Defi Dev Corp(DFDV)—— 一个试图在美国复刻 Solana 版 MicroStrategy 的团队。他们的设定非常清晰:团队在美国,能够直接接入美国资本市场;财库主仓是 Solana,而我们本身也对 Solana 的前景极为看好。这种组合,在当时看来非常有吸引力。所以我们选择了投 DFDV。那是一个非常超前的项目,几乎没有其他机构入场,我们是最早、也是为数不多愿意下重注的投资方。虽然当时看起来非常冷门,但我们愿意扛下不确定性,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和我们一起投的还有几个资本方,但我们是领投、主投。我们当时甚至觉得,这应该就是唯一一个了,美国的数字资产金库公司可能就这一个。 我们的所有基金其实都带有长期投资的目标 —— 我们是这个行业的长期信仰者,我们是以长期投资者的视角参与的,而不是短线交易者。比如我们旗下的风险投资基金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为 10 年、锁仓期 8 年的封闭式基金,真正是为那些早期项目的成长周期而设计的,持有时间很长。而在另一端,我们也有一个偏「流动性」的产品 —— 就是我们的「流动代币对冲基金」,它是季度流动性,我们当然也希望投资人是以多年期的视角和我们同行,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我们研究和投资流程带来的收益。但我们也提供了一定的流动性。而这个 DAT(Digital Asset Treasury)基金,正好介于这两者之间。因为我们是在帮助这些公司从零开始启动,所以我们会设置一定的锁仓期和流动性限制。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认为这些项目能否成功,其实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看出来。所以这个基金的持有期限会比传统风险投资基金短一些。而且,由于我们投的是「上市公司股票」,所以我们也希望投资人能够长期持有我们认为是「长期赢家」的股票。因此在退出方式上,我们也会采用「实物分红」的方式(in-kind distribution),也就是说我们会直接把这些股票分发给投资人,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否继续持有,而不是一定要卖掉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既能够执行长期投资策略,同时也给了投资人更高的自由度。 整体来看,这些 DAT(Debt Asset Tokenization)项目的估值倍数一般在 1.5 倍到 8 倍之间。所以目前的溢价还是相当高的。需要注意的是,很多项目早期流通量很低,所以一开始交易时估值可能会偏高,但当股份解锁、真正流通后,通常会有一定的回调。所以有些项目目前溢价很高,但它们存在这些流动性限制。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类项目出现估值回调。但即便完全流通后,很多项目仍在 1.5 到 8 倍之间,整体来看依然是一个相当健康的溢价区间,对吧。

内容来源

内容说明: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具体某个网站,能转载过来说明是经过对方允许、同意转载的,但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小站的观点,我也只是觉得有意思分享给大家而已。如果你也想需转载,可以联系原作者。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