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雷曼2.0”还是误解?SEC流动质押指引遭业内强烈反击

BGB昨天3阅读0评论

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近日发布的一份关于流动质押的员工声明,原意是澄清联邦证券法如何适用于该类加密机制,却在行业与监管机构内部掀起轩然大波。

从前SEC主席Gary Gensler的幕僚长 Amanda Fischer,到现任委员 Caroline A. Crenshaw,再到整个加密行业参与者,围绕“流动质押是否等同于2008年金融危机式风险”的争议,已演变为一场典型的“监管与创新之争”。

引爆争议的导火索

这份声明将流动质押置于联邦证券法框架下,引发了包括前SEC幕僚长 Amanda Fischer 在内的传统金融背景人士的担忧。Fischer 在Twitter发文称,流动质押与雷曼兄弟倒闭前的“重复抵押(Rehypothecation)”机制高度相似,认为这是“高风险”的再现。

后续Fischer 提出,流动质押带来的主要隐忧包括:

  • 资产可能在多个协议间被“再质押”,引发杠杆风险;
  • 依赖第三方中介,一旦中介失效恐引发连锁反应;
  • 解质押过程存在延迟(如 ETH 需等待 11 天),加剧危机时撤资困难;
  • 缺乏披露、监管与检查机制,不同于传统证券市场。

她最终批评 SEC 的声明“等于默许高风险结构”,而由于加密生态缺乏央行或监管兜底,这类风险可能更难控制。

行业反驳:这是“误解”或“故意误导”

Fischer 的言论迅速引来业内反击。某加密用户在 X 上回应称其“极具误导性”,或完全误解了流动质押的运作逻辑。

VanEck 的 Matthew Sigel、Helius Labs 的 Mert Mumtaz、Magic Eden 的 Joe Doll 等也纷纷发声,核心观点包括:

  • 区块链的透明性可有效控制风险;
  • 流动质押本质不同于雷曼式杠杆,尤其在非杠杆的“被动质押”机制中;
  • Fischer 将传统金融模型强行套用于去中心化系统,是不恰当的风险类比。

这一系列反击凸显行业对“传统金融话语主导监管框架”的深层不满。

来自 SEC 内部的反思声音

更为关键的是,SEC 自身内部也有人对该声明表示异议。委员 Caroline A. Crenshaw 于 8 月 5 日在官网发表声明,批评这份指导意见“混淆视听”,不仅未能提供清晰方向,反而制造了更多不确定性。

Crenshaw 指出:

  • 指导意见建立在多个未经验证的前提假设之上(如脚注 n.11、n.18、n.24 所示);
  • 所谓“法律结论”仅在特定假设条件下才成立;
  • 声明仅为员工观点,不代表 SEC 委员会正式立场;
  • 她甚至提醒流动质押参与者需“谨慎行事”。

这一立场与 Fischer 的“高风险警告”不同,更偏向于对 SEC 内部指导机制本身的质疑。

深层意义:监管逻辑失焦还是风险提醒?

这场围绕流动质押的监管争论,实质上再次揭示了政策制定者与行业之间在“理解架构”上的根本落差:

监管层担忧系统性风险重复上演;而行业参与者强调区块链机制本身即具风险缓释能力;SEC 内部,则对现有声明的法律逻辑、应用范围亦存疑虑。

Fischer 的雷曼类比虽具警示意味,但被行业视作“以偏概全”;而 Crenshaw 的批评则提示,即便是 SEC 内部,也对声明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存保留态度。

小结

无论如何解读这一争议,流动质押的监管问题都已不容忽视。它不仅关乎技术实现与资产安全,更是美国在制定加密资产政策时,“旧金融逻辑”与“新金融现实”之间的一次正面碰撞。

未来监管走向,可能将取决于这类分歧能否通过跨界理解与沟通被有效化解,而不再停留在“复制传统金融风控模板”的路径依赖中。

内容说明: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具体某个网站,能转载过来说明是经过对方允许、同意转载的,但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小站的观点,我也只是觉得有意思分享给大家而已。如果你也想需转载,可以联系原作者。

目录[+]